数字化转型浪潮中,如何衡量一个企业的信息化水平?(施工企业信息化)
“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积极推进信息技术在各行各业的广泛应用”,已经成为党中央面对知识经济的迅猛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挑战作出的重大决策。我国拥有1000多万家企业,多数企业信息化基础薄弱,水平较低,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有较大差距。面对国内外市场的激烈竟争,企业只有抓住机遇、排除阻力,强力、正确地推进各项信息化工作、提高信息化水平,才能发挥后发优势,加速自身改革与现代化的进程。
那么,如何衡量施工企业信息化的水平呢?
首先,施工企业信息化水平不能简单地用企业导入的硬件和软件的水平来衡量,而应该看企业信息化给企业带来的实际效果。信息化带来的实际效果越好,就证明企业信息化水平越高。
一、用数据衡量企业信息化水平
1、信息技术/系统应用的覆盖率:信息技术设备完成的业务量占企业总业务量的比重。
- 信息技术(系统)的覆盖率=该项技术(系统)完成的业务量/企业该项全部业务量×100%
2、信息资源覆盖率:企业内部信息资源,如国内外市场信息,客户信息等覆盖的范围。
- 企业内部信息资源按照高层决策者,中层管理者和一般员工三个层次的发布范围来分,每个范围的覆盖率=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实现信息资源已供给人数/信息资源应供给人数×100%;企业信息资源覆盖率为三个覆盖率的加权平均。
3、信息技术贡献率:采用信息技术后产生的企业经营收入,产值,利润的增加值。
- 信息技术贡献率=企业产值(或经营收入或利润)增加值/企业原有产值或经营收入或利润)×100%
二、从实际情况看信息化水平
1、经营管理信息化
员工能否便捷的根据数据进行决策?业务场景都数字化了,如果你的员工都看不到数据、看不懂数据,肯定就完全不知道怎么经营了,我们把这种情况称为“盲人摸象”。
如果你的员工看不到数据,你需要提供数据工具给他们。
如果你的员工看不懂数据,必须通过引导培训,让他们进入到数字化经营的时代。
这中间必须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共识,就是你想不想让员工看数据做决策,我们认为不仅是要想,是必须去做。先让大家养成看数据习惯,你需要关注谁没在使用平台,为什么不使用?然后才是看数据后得到的业务理解。
2、信息化投入
在转型过程中,企业的投入会逐渐经历一个由“实”向“虚”的转变过程,因此可以通过企业对于信息化投入的力度和方向来评估转型的程度。
通常在传统企业或者转型初期的企业中,大量的投入被用于购买 IT 硬件产品、系统的运维。随着转型的深入,会逐步从硬件的购买转向软件和服务的购买。最终的信息化阶段,企业的 IT 投入将以完全购买与企业业务发展最为密切的服务及解决方案为主,硬件变成以租代购。
在这里,对于许多信息化程度较低的中小企业而言,可以直接购买 PaaS 云平台和 SaaS 云应用,这样可以大幅降低前期硬件投入成本。
3、IT架构
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IT 架构的演进一般遵循:传统 IT 架构→私有云或公有云→混合云→混合云平台+敏捷开发,根据企业 IT 架构的类型,大致可以评价企业 IT 架构所处的数字化转型阶段。
传统IT 架构一般指支持企业业务运营的一整套信息系统的架构,完整的IT架构应该包括:PDM、SCM、CRM等业务应用系统;OA、ERP、HR等管理应用系统;支持与运行上述各应用系统的中间件软件、数据库软件、操作系统等。
新型 IT 基础架构以云架构为核心,提供丰富的连接能力和灵活的横向扩展能力。底层的软硬件基础设施通过云的形式进行组织部署,统一对外提供服务。云架构统一管理内部计算、存储和网络能力,优化基础设施利用效率,并且提供统一管理能力,提升管理效率。云架构提供丰富的接口,连接多样化的设备,提供输入输出能力,以便适应不同的应用。
4、数据对业务的影响程度
最为精准的方法是通过数据对业务的影响深度来判断企业数字化转型程度。企业在转型初期,IT技术对业务的支持主要体现在数据采集与分发需求的满足,此时数据对于业务的价值较为有限,甚至有些企业内部会因为IT系统的安装、调试以及学习成本而产生运营效率下降的感觉。
随着转型的深入,技术将更多地渗透到业务流程变革与管理的方方面面,会通过业务定义、业务规范、规章制度等方面促使企业中形成数据驱动业务的体系,此时企业成员能够清晰地感知到数据对于业务效率的提升作用。
最终,当企业完成 IT 架构和业务双转型后,内部各部门之间数据孤岛已经消除,在这一阶段,数据将能贯穿整个产品周期,数据不仅会介入到战术层面,还会充分介入到战略层面,为企业提供顾客洞察、服务供给、数据决策、实验创新四大能力支撑,赋能团队快速创新和响应变化。企业也将真正成为数字化企业。
近来,“数字化转型”成了一个高频词,且热度不断在增高。业内许多人士都在谈论这个话题,大有谁不谈“数字化转型”谁就是个“落伍者”之状。为便于在相同语境下讨论问题,今天我也凑个热闹,以“数字化转型”为题,谈一点粗浅认识,就教于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