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营管理 | 资金链管理:筑牢建筑业生命线
建筑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行业。从近三年的发展趋势来看,建筑业总产值保持持续增长态势,但越来越多的建筑企业却陷入了资金困境。据统计,仅今年一季度,全国因资金链断裂而破产重整的施工企业就已超过200家。行业在持续发展,企业总体盈利能力也未丧失,部分建筑企业却因资金断裂走向破产重整,再次证明了“资金链就是企业的生命线”以及加强资金链管理的极端重要性。
▌1. 外部因素
一是新冠肺炎疫情降低了生产效率。众所周知,三年疫情期间全国各地出台了非常严格的防疫政策,维持正常施工生产所需要的人员、材料、设备等流转都受到一定程度影响,建筑企业普遍面临着用工成本增加、材料供应不足等困难,难以保持均衡生产,最终严重制约了生产效率的提升,而无法预期的停、窝工又带来低效、无效管理成本的增加,最终侵蚀了企业有限的现金流。
二是经济运行放缓影响了项目资金流转。受经济下行压力和减税降费双重影响,近年来地方财政收支平衡压力明显加大。2020年以来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财政进一步减收增支,收支矛盾更为突出。受宏观经济形势影响,作为下游环节的建筑企业同样捉襟见肘,一些地区部分建设项目出现资金短缺,仅能靠延缓支付时间、降低支付比例等方式缓解资金紧张局面,进一步加剧了建筑企业的资金困境。
三是现行金融政策仍满足不了融资需求。从数量上看,建筑业企业中民营企业占绝大多数。据统计,截至2022年底全国共有143621家建筑业企业,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建筑业企业8914家,仅占总数的6.21%,民营企业占总数的93.79%。虽然国家出台了一系列针对民营企业的金融政策,但受民营企业总体经营规模较小、经营风险较大等因素影响,在政策实际执行过程中金融机构难以放心大胆地将金融资源直接投放到民营企业中,一方面导致民营建筑业企业融资难度大,特别是危急情况下的快速、大额融资更是难上加难,融资需求难以满足,另一方面也大幅增加了融资成本,进一步压缩了民营企业有限的金融资源。
四是工程定额更新滞后拉低了盈利空间。现行定额测定多采用工序计时与工作日写实相结合的方法,测试周期长,尤其是铁路定额,从测定到发布使用需要5-10年,严重滞后于行业发展,与市场实际存在偏差。以隧道工程为例,最新调整的2021年15号文件规定隧道工费标准为111元/工日,与市场上隧道工费标准平均在250-350元/工日相比存在较大差异。主材、地材价格上涨导致项目施工成本总体上涨,尤其是地材,受施工所在地域以及近年国家加大环保督查影响,地材价格高涨且供不应求,但价差调整往往按信息价下限进行,导致企业盈利空间被极大压缩。
五是房地产行业下行加大了资金缺口。房屋建筑业占建筑业总产值的60%以上,是建筑业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近年来,房地产行业资金缺口进一步加大。2022年房地产开发投资13.29万亿元,较上年同期下降10%,但受房住不炒、三条红线等政策以及居民购房心理影响,房地产开发企业到位资金仅14.90万亿元,较2021年减少5.21万亿元,下降25.91%,占2022年建筑业总产值的16.7%。到位资金下降比例远超投资下降幅度,最终必然传导到整个建筑行业,造成资金紧张局面进一步加剧。
一是技术进步速度缓慢。建筑业作为国民经济的传统行业,虽然在部分重难点领域时有技术突破,但整体来看技术进步较为缓慢。大部分建筑企业仍采用传统的施工技术,在劳动力资源短缺及价格上涨的大背景下,整体生产效率难以快速提升,甚至受各种因素影响,部分企业还呈现了下降趋势,微薄的现金流被逐步蚕食。
二是管理创新能力不足。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管理工具和手段不断丰富,“法人”对“项目”管控的及时性和管控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为管理创新奠定了基础。正确处理好“法人管项目”和“项目法施工”之间的关系,处理好项目前台和公司后台的责权利关系,需要建筑企业不断创新管理模式和方法。但大部分建筑企业仍采用传统的项目管理模式,未能有效优化资源配置方式,未能充分发挥后台的资源集约化调节作用,管理效益未能得到有效提升。
三是金融资源额度有限。建筑企业普遍存在金融资源额度有限的情况,当然,这里也有一定的外部因素。民营建筑企业金融资源比较短缺,普遍存在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部分企业在危急关头不得不加大融资成本,在社会上进行高成本融资;而金融资源相对丰富的国有企业,又存在金融资源使用额度有限的现实问题。这些都降低了建筑企业的资金缺口调剂能力。
流畅的资金循环是保证生产和经营健康运转的前提。对于体量庞大的建筑企业而言,更是离不开稳健的资金链来支撑。建筑业的良性发展,离不开政府、社会和企业(包含建筑企业自身及供应链条企业)三方的共同努力。
▌1. 政府层面
一是适度加大基建投资力度。作为基建投资的主导者,政府要进一步发挥基建投资,特别是新基建投资在稳经济中的重要作用。通过适度加大基建投资力度,进一步发挥基建投资产业带动和经济拉动的乘数效应。通过打造“系统完备、高效实用、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进一步满足人民群众对更加美好生活的向往。在满足民生需求的同时,筑牢新兴产业崛起的基石,也为经济高质量发展释放强大活力。
二是持续打造优质营商环境。作为宏观政策的制定者,政府要持续打造更加优质的营商环境。要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法律制度体系,根据建筑企业不同信用等级情况,依法赋予更大的资金自主支配权,提高资金使用效率;要打造更大的数据共享平台,建立更加完善的监督体系,促进惠企金融政策进一步落地,降低民营建筑企业综合融资成本;要不断进行金融体制机制创新,鼓励资本市场规范健康发展,拓宽建筑企业的融资渠道,扩大直接融资规模。此外,还要优化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流程,特别是加快竣工验收步伐,简化审批手续,提高审批效能,尽快将沉淀的质保金、预留金等盘活。
三是严格执行资金结算制度。作为建设项目的主要出资人,各级政府及平台公司要严格执行《政府投资条例》《关于完善建设工程价款结算有关办法的通知》等相关制度,严格落实建设项目的资金来源,严格执行进度款支付不低于已完成工程价款80%的规定,完善工程款支付担保相关政策,减少质保金、预留金的沉淀,加快行业整体的资金周转速度,为建筑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充足的源头活水。
一是强化产业链条协同。建筑业涉及的产业链条长、相关方多,充分发挥链条所有行业的协同效应,就能够产生“1+1>2”的协同效应。按照产业间的依赖程度,产业关联方式可分为直接关联和间接关联。建筑业直接关联的产业主要包括钢铁、水泥等原材料生产行业,以及施工机械等制造行业。这些行业的企业与建筑企业共同发力,才能实现产品交付和建筑工程交付,因此构成了直接的协同效应。建筑业间接关联的产业涵盖范围更广,譬如高速公路修通后,带来人流和物流的快速流动,最终降低了通勤成本和物流成本,这些相关行业就构成了间接关联行业。间接关联行业也是建筑产品的需求方和受益方,并分摊了建造成本。他们与建筑企业的合作是一种新型的产业链条协同,如部分小区业主委员会委托建筑企业修建地下停车场,实现了小区业主和建筑企业双赢的局面。通过强化关联行业在技术、产品和市场上的协作联动,形成制造衍生服务、服务支撑制造的良性循环,不断提高建筑业产业链的畅通循环能力和韧性。
二是推动资源优化配置。建筑产品在建造过程中,涉及多种资源的调配,在更大层面上推动资源统筹协调、优化配置,可以有效降低整体建造成本,实现低成本建造,建设节约型社会。在这方面,很多城市已经进行了有益探索,譬如将建造过程中挖出的渣土与填埋场相结合,既减少了渣土外运成本,又减少了填埋场渣土的购置成本;将隧道挖掘过程中产生的洞渣,加工生产成碎石等。当然,绿色建造更应该体现在临建、设备等可周转材料和机具的重复循环利用上,这个循环利用单靠建筑企业自身,很难获得更快的周转速度和更低的周转成本,而通过社会层面的统筹,则会带来更大的社会价值。如部分城市允许大国重器—盾构机再制造后重返建筑市场,以某台盾构机为例,该盾构机在圆满完成11.55公里的掘进施工任务后未进行报废处置,而是根据设备状况及项目使用需求实施再制造,出厂时经第三方检测评估整机性能不低于原型新机,现又完成3个项目5个区间的施工任务,掘进里程6.15公里,是践行资源优化配置,绿色低碳发展的典型代表。
三是鼓励金融机制创新。作为货币资金融通的金融行业,其体制机制创新会直接给市场带来活力和旺盛的生命力。以近几年获得飞速发展的供应链金融创新为例,金融企业为降低贷款投放风险,围绕核心企业,将建筑业产业链上下游的资金流、货物流和信息流统筹管理,将单个企业不可控的投放风险转化为产业链整体的可控风险,实现了资金投放和风险控制的双重目标。在这个过程中,建筑企业也实现了流动性增强和低成本融资的双重目标,因此契合多方需求的供应链金融得到了蓬勃发展。除此之外,传统的资产证券化业务也在不断创新、蓬勃发展,ABS、ABN、REITs等新产品不断涌现,这些都有力地推动了建筑企业盘活两金,提升流动性。
一是管理创新提升管理效益。组织的活力来源于创新,管理创新是组织变革的前提。作为新时代的建筑企业,要用管理创新来提升管理效益,创造更大的管理价值。在项目管理上,要根据项目实际情况设置不同的管理架构,有针对性地配置资源;要根据项目进展情况,动态进行资源配置;要探索区域资源集中统筹管理,提升资源利用效率;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形成内外部有序竞争、互相促进的良好生态体系。在前后台关系处理上,要明晰前后台的管理责任,具备条件的企业应将更大的资源调配权集中在后台,譬如在后台统一进行物资集中采购、设备集中租赁,提升信用、以量换价,而将资源使用权交给前台,让听到炮火的人指挥战斗;要加强后台对前台的动态监控,做到及时预警、随时纠偏。这些都需要建筑企业通过管理创新推动组织变革,通过组织变革激发企业活力,提升管理效益。
二是技术创新提升生产效率。技术创新是驱动生产效率提升的核心推动力。建筑企业要加快推动智能建造技术在行业的应用,这将在安全、质量、效率等方面对建筑企业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以中铁隧道局在上海机场联络线的盾构智能掘进为例,其研发的盾构智能掘进系统集成了神经网络、机器学习、预测算法、边缘反馈控制、应急熔断等技术,实现了复杂地质盾构掘进主动参数预测、盾构姿态调整控制及异常事件预警防控。使用智能掘进系统后,设备利用率提高了10%,施工组织效率提高了16%,创造了直径14米级盾构单日掘进32米、单周掘进180米、单月掘进650米的行业纪录。生产效率的提升,就会带来项目效益的提升和现金流的改善。
三是精益管理防范断链风险。资金作为企业的血液,直接决定着企业的生死存亡,因此,建筑企业需要采取更加精益的资金管理措施,防范资金链断裂风险。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增加资金流入,既包括各种款项的回收,也包括采用资产证券化等手段盘活的存量应收款项,当然,从发包方收取工程款是核心;二是控制资金流出,原则上各工程项目以收定支,以现金流自平衡为抓手,以项目层面的现金流自平衡保障公司层面的正向现金流;三是盘活存量资金,将沉淀在各个项目、各个银行的沉淀资金盘活,做大资金池,提升公司资金整体流动性;四是加强缺口管理,对于预算中发现的资金缺口,要提前研判金融市场风险,制定多个应急预案并择机实施。
近来,“数字化转型”成了一个高频词,且热度不断在增高。业内许多人士都在谈论这个话题,大有谁不谈“数字化转型”谁就是个“落伍者”之状。为便于在相同语境下讨论问题,今天我也凑个热闹,以“数字化转型”为题,谈一点粗浅认识,就教于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