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资源中心 > 官方博客 > 行业解读 > 打通堵点,一穿到底!红圈系统为央国企提供穿透式监管一站式解决方案

打通堵点,一穿到底!红圈系统为央国企提供穿透式监管一站式解决方案

作者:红圈 来源:红圈 时间:2025-10-09

  做央国企工程管理的朋友,大概率都遇到过这样的难题:总部想看看基层项目的真实进度,要等项目部层层上报,数据到手里早“凉了”;想查一笔付款的来龙去脉,合同、预算、进度数据散在不同系统里,翻半天凑不齐;偶尔冒出个成本超支,等发现时已经成了“既成事实”——这就是穿透式监管落地时,最头疼的“看得见、摸不着”困境。


  而国务院和国资委推的“穿透式监管”,早就不是“走流程、看报表”那么简单了,它要的是“管到根、防到早”:钱花在哪要清、事谁办的要明、风险在哪要知。这背后,其实是对央国企管理模式的一次“升级倒逼”——但怎么把“要求”变成“能落地的办法”?红圈工程管理系统,就是冲着这些痛点来的。



  穿透式监管,到底“穿”的是什么?


  先别被 “穿透式” 这三个字吓住,其实核心就是监管逻辑的一次大调整——以前是 “看企业、查程序”,现在要 “盯资本、管过程”,具体就变在这四点:


  从 “雾里看花” 到 “一眼看清”:以前层级多、部门多,数据像 “信息孤岛”,总部看基层项目,就像隔着好几层纱。穿透式监管要的是 “直达末梢”,不管是集团旗下的四级子公司,还是项目上的作业班组,进度、成本、安全情况,总部随时能看、能查、能追溯。


  从 “表面合规” 到 “实质合规”:不再纠结 “合同签没签、发票齐不齐”,而是追问 “交易合不合理、风险有没有”。比如看关联交易,不只是查合同条款,更要算 “定价是不是符合市场行情”。


  从 “事后救火” 到 “事前防祸”:以前都是出了问题再整改,比如超支了才查原因、安全出了事才补措施。现在要的是 “提前预警”,用技术盯着关键节点,一旦出现 “超预算付款”“进度滞后太多” 的苗头,系统直接提醒,把风险掐在萌芽里。


  从 “人工跑腿” 到 “数字协同”:要做到前面三点,靠人盯人肯定不行。必须得有数字化工具:建在线监管系统,让 “三重一大” 决策实时留痕;打通业务和财务系统,避免 “业务一套数、财务一套数”;用AI算法构建风险识别模型筛查风险,比如自动识别 “连号发票”“高档烟酒消费” 这类异常情况。


  说白了,穿透式监管的核心,是让央国企的工程管理从 “粗放式” 变成 “精细化”,从 “被动应付” 变成 “主动掌控”。而红圈系统做的,就是把这套逻辑变成可操作的工具。


  红圈系统的核心打法:用“一个平台+四大穿透”破局


  红圈没搞“花架子”,它的逻辑很直接:把监管要求“揉进”日常工程管理里,让数据自己跑,不用人天天盯着报。核心就是“一个平台打底,四个穿透落地”:



  1.先建“一个平台”:打破数据“各自为政”


  很多央国企的问题,出在 “系统不通”:项目部用一套软件,分公司另一套,总部想看数据,得人工汇总、反复核对,效率低还容易错。


  红圈构建的统一数字化智能管理平台,是穿透式监管的 “中枢神经”。打通了集团总部与各级分子公司、项目部之间的系统壁垒,实现了 “数据同源、标准统一、流程协同”避免了传统分散系统中 “数据打架”“信息滞后” 的问题,为全层级监管奠定了数据基础。


  2.再做“四大穿透”:把监管“扎到根上”


  a.数据穿透:解决“数据不准、传得慢”


  数据是穿透式监管的 “基石”,红圈系统从 “标准统一、实时采集、全级覆盖、便捷查询” 四方面强化数据穿透能力,实现了从项目部到集团总部的全级次、多维度数据自动采集与实时可视。


  统一数据标准:内置工程项目管理标准数据模型,统一各层级、各项目的数据口径(如成本科目、物资编码、进度指标)、编码规则与业务流程,避免 “数据口径不一、统计结果失真”,为穿透分析提供标准化基础;


  实时数据采集:通过移动 APP、物联网设备、API 接口等多渠道,实时采集现场进度、质量检查、成本支出、安全隐患等业务数据,自动汇总至集团平台,减少人工干预与数据篡改风险,确保数据 “及时、真实、准确”;


  全层级覆盖:支持从作业班组到集团总部的全级次数据穿透,总部可通过可视化看板直接查看某一项目部的具体成本明细、某一班组的考勤数据,真正实现 “向下看清每一级”;


  一键穿透查询:具备数据溯源功能,管理层发现某一指标异常(如某项目成本超支)时,可一键穿透至明细数据(如具体超支的材料采购单、付款凭证),快速定位问题根源。



  b.业务穿透:解决“流程断档、管不到过程”


  业务穿透的核心是确保 “业务流程合规、执行过程可控”,红圈系统覆盖工程项目从投标到运维的全生命周期,实现业务全过程在线化管理。


  全流程覆盖:红圈系统涵盖投标管理、立项管理、施工管理、竣工管理、运维管理,每个环节的业务数据自动沉淀,过程透明可视;


  移动化现场管理:支持电脑端与移动端双端协同,项目现场人员可通过移动端实时上报施工进度、上传质量检查照片(自带水印、定位信息,确保真实性)、发起变更洽商申请,打通信息传递 “最后一公里”,避免 “现场与总部信息脱节”;


  资源投入监控:实时监控人工、机械、材料等核心资源的投入方向与使用效率,自动分析资源闲置、浪费情况,确保资源向主业、重点项目集中,避免 “资源错配” 与 “非主业投入”。



  c.风险穿透:解决“风险看不见、拦不住”


  风险穿透是穿透式监管的核心目标,红圈系统基于 AI 模型构建动态风险监测与智能预警机制,重点管控资金、成本、“三重一大” 等关键领域风险:


  资金风险管控:实现线上支付审批与合同、预算、进度的联动校验——付款时系统自动匹配合同约定付款比例、项目预算金额、实际完成进度,若出现 “超合同支付、超预算付款、进度未达标却申请付款” 等异常情况,系统自动预警并拦截,确保 “每笔付款有据可依、有约可循”;


  成本风险管控:实时对比目标成本、动态成本与实际成本,对成本异常波动进行毫秒级预警;通过AI算法分析历史数据,预测未来成本超支风险,辅助管理层提前干预;


  “三重一大” 决策留痕:重大事项(如重大投资、重要人事任免、大额资金使用)决策全过程在线记录,从议题申报、方案论证、集体讨论到决议执行,每一步操作均留存电子痕迹(包括参与人员、意见、投票结果),满足事后审计与监督需求,防止 “决策一言堂”;


  全流程审批留痕:所有业务审批均在线上运行,系统自动记录审批人、审批意见、审批时间,形成不可篡改的电子证据链,确保 “风险可溯、责任可追”。



  d.权责穿透:解决“责任模糊、追不到人”


  权责穿透的核心是 “明确责任边界、确保责任落地”,红圈系统通过线上流程固化“三重一大”等权责体系,实现操作留痕、责任到人、精准追溯。


  流程固化与权限清晰:将企业管理制度内嵌于系统流程,明确各层级、各岗位的审批权限与责任边界;不同规模的项目变更执行差异化审批流程,避免“权限滥用”与“责任模糊”;


  电子留痕与责任追溯:所有业务操作均实时生成电子记录,支持完整追溯。若出现问题,可快速定位到具体的决策者与执行者,实现 “精准问责”;


  绩效关联与考核:系统自动采集各组织(分子公司、项目部)、个人的关键绩效数据,支持 “一企一策”“一人一表” 的差异化考核,将考核结果与激励机制挂钩,确保 “责任落实有依据、激励导向更明确”。



  红圈能给国企带来什么?不止合规,更是价值提升


  很多人觉得 “管理软件只是为了合规”,但红圈能给国企带来的,远不止满足监管要求:


  1. 合规与风控:筑牢安全底线


  通过全流程在线和数据实时贯通,红圈能满足 “三重一大”“业财一体化” 等监管要求,实现对资金、成本等核心风险的智能预警与精准管控,筑牢安全底线。不用再担心 “合规检查出问题”,也不用再靠人工排查风险,安全底线更牢固。


  2. 提效与降本:实现精益化管理


  红圈将管理制度深度融入业务流程核心,以自动化手段解放人力、激活效能。这不仅打通了集团与项目部的高效协作通道,更推动了精益管理的全面落地,最终实现显著的降本增效。


  3. 赋能与增值:驱动高质量发展


  红圈将合规管理内化为企业的战略性数据资源。通过全过程审批追溯与数据穿透分析,我们构建了从决策到落地的管理闭环。这不仅能有效提升工程品质,更强化了企业的核心竞争优势,为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注入内生动力


  红圈怎么落地?“四步走” 策略,平稳不踩坑


  很多国企担心 “软件好,但落地难”。红圈给出了 “分层建设、分步推进” 的四步走策略,确保系统平稳落地:


  1. 第一步:打通数据,打好地基


  通过统一数据标准、打通系统壁垒,构建集成、可信的数据资源体系,实现集团数据“可视、可联、可分析”,为精准监管与科学决策筑牢根基。


  2. 第二步:适配业务,让制度落地


  将监管规则与管控要求系统嵌入项目管理全流程,推动制度与业务深度融合,确保监管要求“融得进、跟得上、落得实”,在每一个业务环节中扎根生效。


  3. 第三步:智能预警,变被动为主动


  在数据贯通与业务融合的基础上,依托数据模型与智能算法,实现风险的早期识别、自动预警与分级推送,变被动响应为主动干预,提升风险防控的预见性与精准度。


  4. 第四步:安全闭环,形成管理良性循环


  最后,在全程保障数据安全与合规的基础上,构建“执行-监测-预警-整改”的完整管理闭环,推动监管流程持续优化,最终提升企业在复杂环境中的内生控制力与治理韧性。


  为什么选红圈?这四大优势国企无法拒绝


  市面上的管理软件不少,但红圈能精准适配国企的 “特殊需求”,靠的是这四大独特优势:


  1. PaaS 平台:灵活适配国企复杂架构


  很多国企的组织架构复杂——有的有跨省分公司,有的有混合所有制子企业,有的项目团队是临时组建的。红圈基于低代码 PaaS 平台搭建,能快速调整系统配置,能自定义表单和审批节点,避免 “一刀切” 的不适配问题。


  2. 强大集成能力:不推翻国企现有系统


  很多国企已经在用财务系统(比如用友、金蝶)、ERP 系统,或者要对接国资监管平台。红圈能通过API接口和这些系统无缝对接,不用 “推翻重来”,实现 “业财一体化”,防止虚构交易,也不用人工在多个系统间录数据。


  3. 安全合规:满足国企对数据的高要求


  国企的数据安全是“红线”。红圈做了三重保障:


  数据加密:网络链路加密、数据存储二次加密,哪怕数据传输过程中被拦截,也看不到真实内容;


  灾备保障:多副本异地灾备,就算某个服务器出问题,数据也不会丢失,业务能正常运行;


  权限管控:细到 “某个用户只能看某个项目的进度数据,不能看成本数据”,确保数据不泄露。


  4. SaaS 模式:降低国企成本,减少落地压力


  国企采购软件,往往担心 “初始投入高、后期维护难”。红圈采用 “以租代购” 的 SaaS 模式:不用一次性花大价钱买系统,按年付费,初始投入成本低,并通过持续更新保障系统长效适用。




  选对管理软件,让国企数字化转型 “一步到位”


  对国企来说,“穿透式监管” 不是 “负担”,而是提升管理水平的契机。而红圈工程管理系统,不是简单的 “软件工具”,而是国企实现穿透式监管、推动数字化转型的 “战略伙伴”。能帮国企打破信息孤岛,看清基层真实状况;能帮国企防控风险,守住安全底线;能帮国企提效降本,实现精益化管理;更能帮国企沉淀数据资产,驱动高质量发展。


  如果你是国企负责人,正在为 “穿透式监管落地难” 发愁,不妨试试红圈工程管理系统——它能让 “看得清、管得住、防得牢” 从口号变成现实,让国企在 “激发活力” 与 “管得住” 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

相关资讯

近来,“数字化转型”成了一个高频词,且热度不断在增高。业内许多人士都在谈论这个话题,大有谁不谈“数字化转型”谁就是个“落伍者”之状。为便于在相同语境下讨论问题,今天我也凑个热闹,以“数字化转型”为题,谈一点粗浅认识,就教于同行。

行业解读 2021-02-05
更多资讯